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每次阅读这首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磅礴霸气之感,便仿佛让我忽感穿越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忽感仿佛正在鸟瞰着那浩浩汤汤的大明江山。
现在想来,明朝的创建似乎本身就是一个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一个要饭的和尚成为了至尊,成为了天下的统治者,管辖着上百个附属国,创造了对世界及其有影响力的朝代……是的,要不是有如此之多的历史记载,谁会去相信呢?
可就像明月先生所说的一样,“纵观历史,总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对于一个在揭去皇帝的面具后,身份是一个和尚的人。我们不得不发问: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用自己一手创造的朝代统治我们276年呢?他到底做出了什么卓越的事情,被历史如此牢牢地铭记呢?
那就不妨在下说说我眼中的大明太祖朱元璋。
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有大智慧、大谋略、目光十分长远的勇敢的人,因为他善于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善于将各种手段运用到各种地方。他也没有张士诚和徐寿辉那种足以导致自己死亡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在称王天下之后,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导演着一幕幕“惨剧”。而且就像明月所说,“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也是他永不改变的人生信条。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足以置人于死地而无声的可怕之处——喜怒不形于色。你永远拿捏不准朱元璋面对着你时他的心里正在琢磨些什么,你甚至不知道你是怎样被朱元璋害死的。这也是我后来莫名的觉得朱元璋令人不寒而栗的原因。
但认真看看他称王之后导演的洪武四大案,也不得不发出如此感慨!农民终究是农民!无论后世的借口再怎么“堂皇”,事实就摆在那里,他无法做到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宽厚,而只能和同他一样是农民出身的刘邦一样大杀功臣。“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赵匡胤在酒宴上的一番话总是时不时的跃然我的眼前。
同样,他的另一个缺点也同样突出:他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试图用自己的制度控制着整个大明的生生世世。
这是愚蠢的,同样也是不可行的,他创造的制度再好,终究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也终究会有被取缔的一天,这是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个教训:“不要盲从。”朱元璋的错误就在于,他过多的限制了一切臣民和他的后代的行为和思想,这样的弊端就在于,他活着时,一切都会井井有条,一旦他离开这个世界,任何人都会挣脱束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而且,他似乎对自己太有信心了,他也十分自负的认为自己的王朝可以在他制度的约束下延续千百年而不衰败。并且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遭受自己所承受过的苦难而将一切危难都自以为“踏平”了。这让朱元璋的子孙们不能自食其力,而只能局限在太祖为他们设定的、类似于紧箍咒的制度里。唉,自古以来“骄兵必败”,虽然这个比喻用在这里不是很贴切……
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能称霸天下,他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走到最后来的,甚至回过头来,他也无法想象自己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但他终归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也有缺点和优点。他最终逃不过沉淀在历史的江河里的命运,但他应该庆幸,他至今依然为我们所缅怀……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十章最后的名将——蓝玉。主要写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发起两次远征,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未对北元形成致命的打击,不断骚扰明朝的边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远征,蓝玉在历次正沙漠的行动中只是担任了几次配角。蓝玉是安徽远定人,是常遇春的内弟。蓝玉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从不会承认比任何人差。这次远征无疑给蓝玉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朱元璋同意了蓝玉的请求,给了他右副将军的位置,主帅自然是冯胜。蓝玉来辽东击破了庆州的重兵把守,纳哈出率二十万军队投降明军。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带兵远征北元,脱古思帖木儿丢下军队逃走,元军投降,北元灭亡。
好词:明目张胆、朝思暮想、百般无奈、无处不在、瓦解、震慑、洋洋得意、狰狞、凶神恶煞、不共戴天。
我欣赏的句子有:“其实他采取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本来在大都当皇帝的父亲被逼得搬了家,亲戚都被拉去吃牢饭,此仇实在不共戴天。”“这些明军士兵用恶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还大声呼喊,很快,更多的明军士兵围拢了来他们一看珍稀动物似的眼神注视着他。他很荣幸的成为第一个俘虏。”
实现理想之后的蓝玉任意妄为,让朱元璋再次挥动屠刀。
初一:江廷茵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3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与经历。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法王朝,那些真相隐情,那些明争暗斗,那些议论杂说,都是十分精彩的,这都在《明朝那些事》中表现出来。
从一个贫农朱重八,到后来的太祖朱元璋,其间还有一段艰苦的造反过程。我本并不知道其中的过程与艰险,但读了这套书后,我便了解了包括这段历史在内的大明二百年的荣华富贵、凶恶奸邪、创立与毁灭。
对于我们而言,史书枯燥而难懂,对我们的兴趣不大,但由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是有趣生动及通俗易懂的,好像历史的一幕幕就在我们眼前放映,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历史是灿烂的,它孕育了许多爱国将士、著名人物;历史是残酷的,有许多正义人士为真理而死,奸诈小人却一手遮天;历史也是公正的,因为到最后一直是正义战胜邪恶;历史可以借鉴于当今社会,如今官员的贪污之风,也不是如同古代官员那般?
历史是篇精彩绝伦的小说。人物、出场及争斗都把握得准确、淋漓尽致。八股的死板不能套用它,散文的形散不能把握好它。它也是议论文,古今中外,议论纷纷,众说一坛,百家争辩,有多少政治家就是在言官的唾沫星子中倒下的啊!
历史绝不是单一的黑白色,它如黑白混和的灰,如彩虹五彩的缤纷、真假难辨、兴盛衰败。
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本书带来的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正确地意识到了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4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洪武大帝》,他让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朱元璋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混混变成了一位一言九鼎的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 ……此处隐藏7092个字……建文帝也不会放过他。他起兵造反,反了四年,甚至差一点放弃,最终胜利。朱棣每一次战争,基本都是身先士卒。
与朱元璋和朱棣相反的,宁王则没有那么好运,他想反,但是他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家。没有去攻下南京,没有直接去攻打当时的首都北京。
后面的几本,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几位首辅大人之间的斗争。徐阶打到严崇,然后徐阶被高拱打倒,然后高拱又被张居正打倒,然后张居正死后也被抄家。
看到里面各位首辅斗来斗去,我看到了人性的恶,也看到了人性的善。
我发现,每位首辅都有他的目的,但是,我也发现,可能前几页纸还很牛的人,后几页就很惨。比如严崇,你能想像,最后他儿子被徐阶借皇帝之手杀掉,严崇一家被抄家。最后80岁了严崇上街讨饭。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我读到了太多的人性的恶,也读到了人性的善良。
但历史其实并不像小孩子感受到的那样,只有黑与白。中间还有很多灰的部分。
了解人性,对于我们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希望大家都来读完《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4这是我在这儿读完的第300本书,也是我读了最久的书,里面的内容,读进脑海中的不到10%,这里面记得住的又不到10%。我总觉得自己与历史有缘无分,永远都是此刻读,下秒忘。好吧,安慰自己一句,书读得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读得透,读得清。
历史多有趣,带我去经历过去的风风雨雨,见识前人的丰功伟绩,又看尽残酷的国破家亡。
历史多无趣,死死地被记载在课本里,不像科学能做实验,不像数学能被换算,更不像语文可以写得天花乱坠。
历史多伟大,揭露各式各样的人性,让伟人的理念与事迹流芳百世,教育我善恶因果。
历史多渺小,永远都是被搁置在后方的文字,现在的人们如若只向前冲而忘了回头望,就会慢慢忘了何谓历史。
历史多主观,多少内容,触不着,摸不透,都是靠想象与推断出来,那些所谓的证据,其实多么的无力。
历史多客观,就算曾经是至高无上的帝君,其赤裸裸的人性也被揭开,只有真正为国为民的领导者,
才会被称为伟人。
历史无法被人改变,但是历史可以改变人。通过阅读与领悟,看见曾经与人性,改变现状与未来。
历史是什么?千言万语说不清,心血来潮就挑本书读读,读到什么就是什么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5个人感悟
第九本太仓促了,其中的人物、事件就跟历史书上一样,走马观花一般出来一下就over了,没有色彩。前四五本色彩丰富,这也是区别于教科书的原因。
古代皇帝没有一个是想当昏君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知道。他天天炼丹,大臣们冒死相谏他会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是:大臣们都不懂得这样的好处的,这样对我好。我好就是国家好。
这好像一个人的性格。自己最不清楚自己的弱点。书的末尾不是写了吗,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一个小气的人一毛不拔,自己也省吃俭用,朋友有难他不帮,大家都说他小气,可他不会这么认为。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你就那个人,你是故事的主角,你觉得自己坏吗。普通人都不会觉得。
明月的文笔赞一个。只有幽默才能驱使人一口气看完那么厚的书。历史就在眼前发生,好像看电视剧一样,只是这比电视剧更精彩。
说几个人物,让我记忆尤深。
【王守仁】,这位已经属于神话级别了,无所不能,能文能武,能伸能屈。大学里所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算是当今哲学的主流观点了。唯物辩证法所批判的正是单一的唯心。只是每一种哲学的产生都有他们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我一直在想,如果他活了几百岁,能否改变后面的结局。真是个迷。
【杨继盛】不评论了,还是把那段话贴上来吧。记得看到那里的时候,我浑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敬佩之心不能表矣。
”在那个深夜,杨继盛被腿上的剧痛唤醒,借着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残腿和碎肉,却并没有大声呻吟叫喊,只是叫来了一个看守:“这里太暗,请帮我点一盏灯借光。”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要求,看守答应了,他点亮一盏灯,靠近了杨继盛的牢房。
就在光亮洒入黑暗角落的那一刻,这位看守看见了一幕让他魂飞魄散、永生难忘的可怕景象:
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
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在这个深夜,单调的摩擦声回映在监房里,在寂静中诉说着这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强。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继盛独立完成着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肯定)的手术,当年关老爷刮骨疗毒(真假还不一定),也还有个医生(特级医师华佗),用的是专用手术刀,旁边一大群人围着,陪他下棋解闷。
相比而言,杨继盛先生的手术是自助式的,没有手术灯,没有宽敞的营房,陪伴他的只有苍蝇蚊子,他没有消毒的手术刀,只有往日吃饭用的碎碗片。
杨继盛继续着他的工作,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掌灯的看守快要崩溃了,看着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双腿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曾见过无数个被拷打得惨不忍睹的犯人,听到过无数次凄惨而恐怖的哀嚎,但在这个平静的夜里,他提着油灯,面对这个镇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和震撼。
于是他开始颤抖,光影随着他的手不断地摇动着。
一个沉闷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二十年前,曾有一部极为轰动的电影《第一滴血》,后来还拍了续集,里面的兰博兄极为彪悍,曾把火药洒在伤口上,给自己消毒,国人为之侧目,皆视其为硬汉偶像。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四百多年前,有一个叫杨继盛的人曾经比兰博还要兰博,而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兰博是假的,杨继盛是真的。
杨继盛就这样活了下来,就这样名震天下,就这样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以及正直。
【朱元璋】创造历史的人物,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没有回头路。
【朱棣】同上,按理说朱允炆是个好人,可是在看书的时候,还是期待朱棣能赢,皇帝不需要好人来做,只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做。
气节,为这两个字丧命的人太多了。前赴后继。按照书中说发来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大都挂了,就剩下中国一个,八国联军,军阀统治,内忧外患,抗日战争,内战。这才是真正的历经沧桑。而在这沧桑中,正是气节,保全了唯一的文明古国。
关于清军入关。不知道广大汉人是怎么看的。当然了,如今是56个民族是一家,不过那个时候可不是。
我猜想,如今外蒙古国的史书上会不会这么写,想我大蒙古国的辉煌历史,几百年前打败了明朝,一统中国,建立了属于我们帝国的清朝。在他们笔下,“我们“可能就是外人了。
文档为doc格式